近日,張蘭的境外家族信托被新加坡高等法院判決“擊穿”一事引發廣泛關注,這一事件不僅讓張蘭的資產保全計劃落空,也讓汪小菲的財務狀況再次成為焦點。作為與大S離婚協議中約定的經濟補償支付方,汪小菲的資金來源或已受到嚴重影響,直接關系到大S能否繼續獲得相關款項。
張蘭此前設立的家族信托本意是隔離個人資產與公司風險,然而法院認定其對信托資產保留過度控制權,且資金用途與債權人利益沖突,導致信托失去保護效力。這一判決意味著張蘭名下部分資產可能被用于償還俏江南的債務,進而影響汪小菲的經濟支持能力。
汪小菲近年來事業波折不斷,麻六記等創業項目尚未形成穩定收益,加之家族財務風波,資金鏈備受考驗。與大S的離婚協議中,汪小菲承諾承擔子女撫養費及大S的日常生活開支,但若其母張蘭的資產被強制執行,汪小菲的支付能力將大打折扣。
對此,財務咨詢專家指出,家族信托被“擊穿”的案例并不罕見,關鍵在于委托人在設立信托時是否真正做到資產剝離和風險隔離。張蘭的案例為高凈值人群敲響警鐘:信托絕非逃避債務的“避風港”,合規設計和獨立運作至關重要。
目前,大S方面尚未對汪小菲的支付能力公開表態,但這一事件無疑為兩人的經濟糾紛增添了變數。無論結果如何,家族信托的“擊穿”不僅是一場財務危機,更是一次深刻的法治課。